“設計之都”深圳擁有近2.2萬家工業設計機構
深圳工業設計閃耀全球。記者日前獲悉,德國iF、紅點設計大獎公布最新全球獲獎名單,中國設計再次刷新紀錄。其中,深圳獲獎數量再創新高,連續10年位居全國首位,展現出作為“設計之都”的強大實力。
我國獲獎作品超3成在深圳
蘋果、博士、大疆、比亞迪、華大基因等來自全球的頂尖設計精品,在兩大“設計界奧斯卡”評選中群雄角逐。據統計,本屆德國iF設計獎從52個國家和地區收到近萬份參賽作品,是 iF 有史以來參賽數量最多的一次,中國斬獲1203項;紅點產品設計獎收到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7800件參賽作品,中國斬獲738項。
在兩項大獎的獲獎作品中,深圳獲獎數量再創新高,獲德國iF設計獎392項,占全國獲獎數量的33%;獲紅點產品設計獎252項,占全國獲獎數量的34%。其中,inDare 創異®事務所推出的00:00 環保主題雪糕包裝設計從1000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,一舉斬獲得獎率僅為0.07%的德國iF設計金獎;華大基因憑借研發的火眼實驗室成為僅有的115件紅點產品設計至尊獎之一。
“設計之都”擁有近2.2萬家工業設計機構
近年來,深圳相繼出臺《關于進一步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措施》、《關于印發深圳市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》、《深圳市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(2020—2024年)》等相關政策措施,并借助“雙區”驅動、“雙區”疊加重大機遇,深耕更具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,不斷以工業設計為引擎,帶動行業向高端化、國際化、品牌化方向發展,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。
作為全國首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“設計之都”的城市,2020年,深圳工業設計總產值為134.56億元,同比增長16%,帶動上下游產業產值超千億元。同時,深圳擁有各類工業設計機構近2.2萬家,工業設計高新技術企業700余家,擁有工業設計師及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。
目前,深圳國際工業設計大展、中國(深圳)國際工業設計節、深圳國際創客周、UNLEASH全球青年創新集訓營等國際化品牌活動,已成為全球工業設計重要平臺和載體。
科技與設計融合發展
我市獲獎作品中,科技類產品占據一半以上,涵蓋汽車、家居、生物醫療、智能穿戴硬件等領域,展示深圳在科創產業與設計創新融合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及發展趨勢。
大疆創新科技的DJI FPV無人機飛行眼鏡、聯想的ThinkBook Plus Gen 2 i筆記本電腦獲得紅點產品設計至尊獎;柔宇科技的智能手寫本柔記2獲得iF設計金獎;比亞迪的BYD 漢 EV、Aqara智能家居的高精度人體傳感器獲得iF產品設計獎,其中比亞迪漢是中國首款轎車獲得此獎項。
面對新冠肺炎疫情,深圳設計機構加快自身數字化轉型升級,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阻擊疫情。憑借著病原檢測的完整技術方案、成套設備、服務平臺和標準體系,華大基因火眼實驗室一舉拿下2021年紅點產品設計大獎中的最佳設計獎,填補世界病毒檢測短板,為全球抗疫做出突出貢獻。
您可能也感興趣:
為您推薦
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2360元/月 失業保險金為2124元/月
遼寧實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對缺口核定等作出詳細規定
部分保險公司推出隔離險 理賠卻存在諸多限制
排行
最近更新
- 云南省省級課題開課論證會在長水教育集團召開
- 園區中心封面地標——新鴻基地產布局蘇州環貿匯煥新金雞湖時...
- 重慶:激發人才創新活力,到2025年創新要素活躍度顯著增強
- 西安將開展春風行動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、降低招聘成本
- 住建部規定完整居住社區建設的指標 要求建立15分鐘生活圈
- 中消協發布春節消費警示——理性購物,謹防“低價套路”
- 垃圾分類,在參與中更有獲得感
- 垃圾分類,人人受益
- 把最堅決最果斷最嚴格措施落實到位
- 69歲老婦炒股倒欠千萬 中信建投回應:盡職調查符合準入條件
- 對新型電信網絡詐騙也要“以不變應萬變”
- 食用油高漲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 今年或繼續高位震蕩
- 國資10.6億元接手世茂集團上海黃浦路商業用地塊
- 預制“年夜飯”走俏 監管也要“預置”
- 資本“爆炒”預制菜:中國人的胃那么容易討好嗎?
- “生三孩”政策是否有效?國家衛健委:期待“立竿見影”不科學
- 一個營地單月流水30萬!短途游的“火爆”超乎你的想象
- 抓住那些控糖的年輕人!“0糖”食品大流行,品牌纏斗升級
- 奧密克戎感染人類細胞的細節揭示
- 萬科海外擬估值約1.25億英鎊出售倫敦一物業
- 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首破2萬億 再創歷史新高
- 北交所首家轉板公司來了 27日上會科創板
- 豐臺區全域暫停聚集性活動
- 上周代表城市成交下行:一、二、三線同比降幅分別為42.9%、17...
- 北京市10區4600名醫護人員馳援豐臺
- 老年相親節目,豈是“看一熱鬧圖一樂”
- 多地重大項目投資規模力度明顯加大 新基建項目成重要發力點
- 83只科創板個股披露去年業績預告 約九成個股凈利同比增長
- A股上市銀行陸續發出“捷報”,未來走勢、估值情況將如何?
- 保險機構加速布局數字化 復合型人才短缺成“攔路虎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