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莞合作迎來新機遇,合力構建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
粵港澳大灣區版圖內,地緣一衣帶水的東莞和深圳“雙子星”璀璨閃耀。當下,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步伐持續加快,東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。
7月1日下午,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赴濱海灣新區調研,首次提出要把濱海灣新區打造為莞深合作特色平臺。深莞深度融合的新風口、新命題下,人們對濱海灣新區如何扛起雙城融合大旗,產生了更大的期待。
深莞合作迎來新機遇
深圳企業布局東莞、住在東莞到深圳上班……對于不少東莞人而言,已是司空見慣。2020年,百度全年遷徙規模指數顯示,深圳—東莞位居全國第二,兩地各時間段跨城出行的流入、流出量相當,表明東莞并非如有人所認知的深圳“城市后花園”“深圳睡城”,兩地存在更為豐富的業態交互關系。
“莞深之間的人口流動在廣東省甚至全國都有亮眼表現,且相較于第一極的廣佛,莞深表現出更為良好的業態交互性。”東莞市城建規劃設計院數據洞察專家、規劃信息中心副主任工程師曾星說。
“同飲一江水”的東莞、深圳,合作自改革開放而始。彼時,廣東省“三來一補”企業蓬勃發展,完成初始積累的深圳率先走上了科研創新、產業升級的道路,產業外溢效應加速顯現。憑借地緣、產業配套、城市環境等優勢,東莞成為了深圳產業轉移首選地。
從一個零部件的加工生產,到人才、技術的互通交流,過去近40年,莞深生產要素流通呈現了全方位的協同共進模式,產業合作出現了深層級跳躍:企業主體形態從中小企業演變為大型企業,產業鏈位置從低端邁向高端環節,產業分布從傳統產業轉變到新興產業。
深企入莞過程中,華為的到來無疑是標志性事件。2018年,華為溪流背坡村啟用,華為部分業務搬遷到松山湖。如今,華為已先后在東莞松山湖園區投資建設了華為機器、華為終端、華為大學、華為小鎮、華為云數據中心等項目,多達數萬名“華為人”在東莞辦公。
隨之而來的,還有華為的生態圈。華為產業鏈龍頭效應帶動下,軟通動力、易寶軟件、邁威科技等華為供應商接踵而至,一批上下游配套企業紛紛向東莞靠攏,為松山湖乃至東莞完善產業鏈鏈條,打造新型產業生態、人才生態帶來了實質推動。
“華為效應”在東莞釋放的巨大威力,無疑是莞深產業合作的最佳典范。如今,深莞之間產業鏈、供應鏈、創新鏈、價值鏈深度融合,已有了無需多言的默契。
深莞攜手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,合力構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,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珠江東岸核心城市圈,在國家戰略、省戰略部署下,雙方將開展更深層次的對話。
東莞將如何參與和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區的建設,才能體現肩負國家使命的“東莞作為”?深莞合作的新極點、新猜想,又將在哪里?
全力做好莞深融合新“C位”
去年,東莞提出,將推動虎門、長安等南部九鎮全面對接和融入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,打造一批引領莞深發展的“引爆點”。南部九鎮普遍從產業協作、城市建設、公共服務等方面積極呼應,以期與深圳片區開展新一輪合作。
此次,肖亞非提出將濱海灣新區打造為莞深合作特色平臺,意味著深莞融合的新命題將進一步在濱海灣新區落地。濱海灣新區為什么能?從東莞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布局中,我們大可以窺探一二。
東莞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明確,將全力打造濱海灣新區開放合作極,鼓勵濱海灣新區利用廣深高速、廣深沿江高速和穗莞深城際的交通優勢,進一步發揮廣深科創走廊創新平臺節點的創新發展功能,主動承接廣州、深圳的產業和創新資源,打造沿海科技產業創新帶。
高標準、高定位,對于濱海灣新區對外開放合作,東莞寄予厚望。
“東莞提出把濱海灣新區打造為莞深合作特色平臺,恰逢其時。”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、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艷華分析,隨著深莞惠都市圈的全方位推進,莞深邊界融合正呈現多點開花的狀況。
“有別于東莞其他臨深區域,濱海灣是粵港澳內灣五大新區之一,更是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創新平臺重要節點,在對接前海自貿區、海洋新城產業資源上,具備天然的優勢。”毛艷華表示。
今年3月,東莞市軌道交通局明確,廣州地鐵22號線未來跨海而過連接東莞,經東莞濱海灣站(TOD)東延至深圳,可達高鐵光明城站。屆時,新區與穗深城市中心的時空距離將大幅縮短。
軌道交通布局下,濱海灣區位優勢有望疊加釋放。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、總工程師馬向明直言:“22號線串聯起南沙科學城、東莞濱海灣新區和深圳市光明區科學城,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走向一致,實現了人才的流通和產業的協作互補。”
與南部九鎮相比,濱海灣新區起步晚,城市開放仍處于初步階段,這是否意味著濱海灣新區融深布局仍需時日等待?
答案無疑是否定的。從地圖上看,濱海灣新區背靠長安、虎門等經濟重鎮,不僅在地理位置上犬牙交錯,更在產業發展、歷史人文等方面具備眾多交集。
綜合開發研究院(中國·深圳)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宇直言:“即便不位處南部九鎮,基于區域、地緣條件的絕佳優勢,濱海灣新區必然屬于深莞惠‘3+2’經濟圈層的第一界面,在莞深融合前沿區域擁有龍頭地位。”
在一張白紙上作畫,是濱海灣新區無縫對接深圳產業資源的最大底牌。目前,隨著東莞產業的高速發展,城市開放強度已逼近47%,正面臨土地資源緊缺、發展空間不足的難題。
作為珠江口東岸連片待開發區域,規劃面積84.1平方公里的濱海灣新區,被東莞視為破解土地難題的一把“利器”,更是全市未來現代產業布局的核心載體。目前,東莞市政府已出臺意見力撐濱海灣新區創建連片城市更新示范區,出臺一系列城市更新創新舉措,為新區引進新動能搭起新橋梁。
“深圳有創新資源、市場主體,新區有產業空間、獨特區位優勢,二者在電子信息、生物醫藥、智能裝備制造等產業領域,都會有很大的合作空間。”毛艷華說。
“人無我有,人有我優”的濱海灣新區,選擇在發展機遇面前出動出擊。接下來,新區還謀劃首赴深圳開展招商引資活動,爭取引進一批現代化產業項目,以期為雙城產業合作提供全新范本,全力做好莞深融合的新“C”位。
打造面向全球對外開放高地
勇當區域融合先鋒,濱海灣新區重任在肩。往東,聯結深圳大空港共造高質量區域創新發展組團,搶占廣深合作橋頭堡;往西,牽手南沙開啟科技創新和產業合作,共建現代化產業體系。左右逢源之間,濱海灣新區正加快區域競合步伐,在珠江東岸掀起發展新浪潮。
唯有高效的軌道交通路網,才能實現城市群功能快速連接。濱海灣新區已提出,將推動深茂鐵路及濱海灣站建設,與深圳對接,推動常虎高速延長線建設、沿江高速威遠互通升級改造、海堤路與深圳濱江大道對接等,全方位對接廣州、深圳交通網絡,構建穗莞深同城的半小時生活圈。
去年,《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(2020-2035年)》正式印發,其中關于前海合作區連片擴容作出明確規劃。未來的前海合作區將向北延伸,覆蓋至會展新城、海洋新城。這對一河之隔的濱海灣新區而言,釋放了怎樣的信號?
“前海擴容對濱海灣新區發展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契機。”胡振宇認為,濱海灣新區、前海合作區一北一南兩大片區的出世,本身順應了珠三角由“世界工廠”向“世界技術中心”進化的內在需求。未來,隨著前海合作區的連片擴容,濱海灣新區將有望在制度創新、產業融合等方面與前海實現進一步連接。
前海合作區擴容是深圳近年來“拓展邊界”歷程的一個縮影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,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高速發展,深圳都市圈正從以往的區域合作逐步邁向深度同城化。
順應區域協同的趨勢,濱海灣新區正積極對標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標準,學習吸納先行示范區制度創新、開放合作的先進經驗,進一步探索離岸創新、莞港“三鏈”融合新路徑,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對外開放高地。
馬向明指出,在“雙區驅動”“雙城聯動”的發展態勢下,大灣區城市群正在走向“圈軸聯動”的格局。“在這種格局下,濱海灣新區需要在強化‘全球性’的同時,再深耕‘在地性’,構建濱海灣新區的發展格局。”
胡振宇則認為,濱海灣新區可以在社保、科技資金、社會服務、醫保等方面跟深圳先行實現一體化;或謀求與南邊深圳海洋新城的協作開發,打造臨海高地、產業高地,甚至與深圳開展聯合招商,引進世界級產業資源。
毛艷華表示,“隨著濱海灣新區與深圳合作的深入,濱海灣新區將具備更國際化、市場化、便利化、法制化的營商環境,為引進港澳高端產業資源、推動兩地協同發展、吸納國際資源提供更好條件。”
點對點合作之外,志存高遠的濱海灣新區還在下更大的一盤“棋”。目前,濱海灣新區正加快與前海、橫琴、南沙三個現有片區之間的錯位發展、協同發展,推動與廣州、深圳、港澳城市的深度對接,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共謀一體化發展,在世界級城市群中奮力占據一席之地。
您可能也感興趣:
為您推薦
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2360元/月 失業保險金為2124元/月
遼寧實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對缺口核定等作出詳細規定
部分保險公司推出隔離險 理賠卻存在諸多限制
排行
最近更新
- 云南省省級課題開課論證會在長水教育集團召開
- 園區中心封面地標——新鴻基地產布局蘇州環貿匯煥新金雞湖時...
- 重慶:激發人才創新活力,到2025年創新要素活躍度顯著增強
- 西安將開展春風行動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、降低招聘成本
- 住建部規定完整居住社區建設的指標 要求建立15分鐘生活圈
- 中消協發布春節消費警示——理性購物,謹防“低價套路”
- 垃圾分類,在參與中更有獲得感
- 垃圾分類,人人受益
- 把最堅決最果斷最嚴格措施落實到位
- 69歲老婦炒股倒欠千萬 中信建投回應:盡職調查符合準入條件
- 對新型電信網絡詐騙也要“以不變應萬變”
- 食用油高漲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 今年或繼續高位震蕩
- 國資10.6億元接手世茂集團上海黃浦路商業用地塊
- 預制“年夜飯”走俏 監管也要“預置”
- 資本“爆炒”預制菜:中國人的胃那么容易討好嗎?
- “生三孩”政策是否有效?國家衛健委:期待“立竿見影”不科學
- 一個營地單月流水30萬!短途游的“火爆”超乎你的想象
- 抓住那些控糖的年輕人!“0糖”食品大流行,品牌纏斗升級
- 奧密克戎感染人類細胞的細節揭示
- 萬科海外擬估值約1.25億英鎊出售倫敦一物業
- 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首破2萬億 再創歷史新高
- 北交所首家轉板公司來了 27日上會科創板
- 豐臺區全域暫停聚集性活動
- 上周代表城市成交下行:一、二、三線同比降幅分別為42.9%、17...
- 北京市10區4600名醫護人員馳援豐臺
- 老年相親節目,豈是“看一熱鬧圖一樂”
- 多地重大項目投資規模力度明顯加大 新基建項目成重要發力點
- 83只科創板個股披露去年業績預告 約九成個股凈利同比增長
- A股上市銀行陸續發出“捷報”,未來走勢、估值情況將如何?
- 保險機構加速布局數字化 復合型人才短缺成“攔路虎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