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漢科研人員變花粉為環保吸附材料與生物塑料
記者11日從武漢大學獲悉,該校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鄧紅兵帶領團隊利用花粉,不僅制備出可捕捉微納米塑料顆粒的海綿狀材料,而且制作出可降解、可循環的生物塑料。
從污染治理到源頭替代,該系列研究成果給出塑料污染的可持續閉環解決方案,于近期相繼發表于國際期刊《先進功能材料》與《科學進展》。
鄧紅兵介紹,全球每年農業活動中會產生數百萬噸廢棄生物質資源,其中花粉顆粒來源廣泛,廉價易得。然而,花粉因外壁堅硬,結構惰性強,長期被視為難以利用的“邊角料”。
鄧紅兵帶領團隊在持續開展微塑料去除研究過程中,發現魷魚甲殼素等對微納米塑料具有較強捕集能力。在此基礎上,團隊利用魷魚骨提取的β-甲殼素作為柔性骨架,嵌入花粉顆粒,制備出可吸附納米塑料的海綿狀材料。
“花粉表面自帶微納米級紋理圖案,在與甲殼素協同作用下,可通過疏水相互作用、靜電作用及物理截留等機制,捕捉微納米塑料顆粒。”鄧紅兵說。
實驗發現,花粉-甲殼素海綿狀材料對不同粒徑、表面電荷和類型的微塑料均具有廣譜適應性,對藥物、內分泌干擾物、油類等疏水性污染物展現出良好吸附兼容性,具備在水體凈化、工業廢水處理、環境修復等方面的應用潛力。
更進一步,團隊探索了花粉顆粒的結構可塑性與組裝潛力,用堿水將花粉煮至軟化,而后與棉花纖維混在一起,鋪平晾干,得到一種純天然的生物塑料。
“這里主要是利用了花粉顆粒特殊的形狀。”論文共同通訊作者、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趙澤介紹,花粉是一種非常細小的天然顆粒,與細長的棉花纖維混合后,顆粒和纖維間的形狀差異,會像磚頭和水泥、或泥漿和稻草那樣牢牢連接,形成結實又有韌性的生物塑料。
趙澤介紹,這種生物塑料制作過程簡單、環保,使用后可通過水處理實現循環再生,廢棄后半年內還能被微生物完全降解,且不會產生微塑料,有望替代傳統塑料,助力減少塑料污染。(完)
您可能也感興趣:
為您推薦
中國紅APP正式上線發布
第十二屆東亞地方政府會議將在山東臨沂召開 促進東亞地區交流合作
(鄉村行·看振興)山西柳林依托“數商興農”打造鄉村e鎮 電商交易9個月達3.5億元
排行
最近更新
- 武漢科研人員變花粉為環保吸附材料與生物塑料
- 山東濰坊:青少年學生舞臺炫“技” 展職教風采
- 比較好的靈活用工平臺
- 南陽第一人民醫院整外科醫護風采
- 共律會:一站式服務,減輕債務人還款壓力
- “第三屆GDMoA年度藝術家學術提名展”在廣州開展
- 航拍福建連江“海上牧場”
- 青海海西:雪景映襯“惡魔之眼”艾肯泉清晰輪廓
- 銀發族追尋“詩與遠方” 旅游英語課受青睞
- 山西柳林:黃土坡披“粉袍” “桃花海”邀客醉春風
- 中衛南北長灘梨花季啟幕 游客賞花享春光
- 古徽州如何以“共棲代碼”助力鄉村振興
- 菏澤牡丹穿越古今玩“跨界” 展現“七十二變”
- 實現66千伏電網互聯互帶 “中國最冷小鎮”單電源供電成為歷史
- 安徽五河稻蝦開捕迎豐收
- 科研團隊發現黑珊瑚化石新種 填補演化史上關鍵空白
- 2025小紅書文旅峰會在武夷山舉辦
- “山海交響 世遺聯動”福建文旅推介活動在南平舉辦
- 千億市場新機遇,人參產業黃金賽道:廣東天葆堂,承接功能性...
- 中時廣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—來住科技,完成天使輪融資800萬
- 北京鳴醫智造丁陽&三正規醫美平臺聯手教你識別“黑醫
- 青海推出“駕照式”醫保監管體系
- 山西高平:大棚蔬菜育苗忙 萬象“耕”新繪“豐”景
- 中國—東盟大學生188籃球邀請賽在桂林開賽
- 河源市紫金縣8.5萬畝茶園迎來頭春茶采摘
- “天津之眼”摩天輪景區將于4月13日起暫停運營
- 黃山機場恢復黃山至首爾航線
- 福州航標處更新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水域部分航標 護航“海...
- 學習強國“強國健康”亮相2025烏鎮健康大會 北京健易保王東...
- 龍洲寶石斑引進中國都安 打造智漁云倉 全面推廣健康美味的水產品